前陣子跟個人教練一起探索出我喜歡的獎勵機制,是讓自己「被服務」,被好好服務會讓我覺得自己很有價值,值得被好好對待,滿足這個內在需求會帶給我很充沛的滋養,有充電的效果。

 

認識自己的這一面之後,我更有意識地為自己安排每個月一次的獎勵,像是上髮廊、做SPA、做醫美、看歌劇等等。

 

除了看歌劇以外,其他都屬於一對一服務,老實說要找到心儀的一對一服務,真的好難,有些前幾次服務過程覺得不錯,多幾次下來熟了會開始變調,拿捏不清楚顧客與朋友間的距離。

 

不過最常見讓我不想再去的原因,大多是因為不真誠的互動,跟太粗暴地推銷

 

這兩年固定去的某家SPA館,按摩師很喜歡在按摩過程聊天,聊你工作忙不忙、累不累?跟老公感情好不好?有沒有出去玩?然後不管聊什麼,後面的話題都會回到:「你肩膀跟頭很硬耶,要不要加一個×××課程,第一次體驗有優惠×××元。」

 

順道一提,SPA按摩我覺得最地雷的聊天就是:「哇!你好×××哦!」不管是說你好瘦、好胖、好白、好黑、好結實還是什麼其他的,我都覺得很不恰當,要知道顧客接受精油按摩是全身脫光的,而身為按摩師看到顧客身體的第一時間,竟然是評論顧客的身形外貌?聊天真的也要看話題。(但這個狀況我卻在好幾家都遇過,我很好奇教育訓練有沒有關於話題界線的主題。)

 

某家醫美診所也差不多,曾經去做一個短短1.5小時可以完成的療程,被狂推五六個不相關的療程給我。讓我覺得最莫名其妙的一次,是我一踏進診所,就要我去量身高體重,量完之後拿一個體態表給我,然後跟我介紹抽脂療程(當時159cm / 43kg)。真的是不演了,完全不關心你真實的需求,也沒有要了解你的狀況,滿腦子就是要榨出你的錢,整個互動體驗差勁到極點。

 

SPA館我包了10堂,醫美買了6堂,這兩家都用了一年多還沒用完,因為那種無意義的推銷對話實在太煩人,已經讓人不想去了,大概一季或更久才會去一次。對顧客來說,我花錢預付的是服務體驗,不是付錢給店家暴力推銷我的機會

 

有一間我已經固定消費多年的髮廊,設計師很明顯跟我一樣是內向者,他洗頭的技巧超級舒服,剪頭髮的技術也很好,每次剪完都很符合我的需求,回家後髮型也都很容易自己整理。聊天互動也是有一搭沒一搭的聊,如果我沈默了,他不會一直持續講下去,也從來不會問我要不要染燙、要不要加購護髮等等,而每兩三個月頭髮長了,我就會自己預約回去給他服務。

 

前陣子SPA館換了店長,新店長傳訊息摳客回訪,我想說再去試試看,不然堂數也會浪費,在預約時我再次表達,我要安靜不聊天的服務。而這一次的過程,就只有「來,這邊趴下」、「力道可以嗎?」、「要翻正面囉!」、「結束了要起來囉!」四句對話,結束後我內心的想法是:「太棒了~之後可以再來,還應該要給他小費。」

 

要離開的時候,按摩師問我:「你怎麼都很久才來呀?」我只能尷尬說因為工作比較忙抽不出時間,但實際上是因為每次來一直被推銷很煩。

 

後來我反思,對於內向者的推銷,應該怎麼做才適合?整理出幾個我自己在進行消費行為時會有的考量,對於服務的前中後,有這四個對內向者友善的服務流程。

 

內向者友善的服務流程四步驟:

 

內向者友善的服務流程四步驟

 

  1. 步驟一:預約
    可以不打電話就不打,可以不傳訊息對話就不傳,最好有線上預約系統,可以自己完成預約,不用有多餘的互動。線上預約系統可以有服務風格選項,比如55688的叫車系統,可以選擇不聊天,而且這個需求是透過系統設定,我不用很尷尬地鼓起勇氣跟對方說:「我想休息,不方便聊天」。(也有遇過已經說不聊天,對方安靜三秒後又繼續問問題要找你聊天的,讓人很為難。)
  2. 步驟二:進店
    確認完預約資訊後,如果店家想要介紹新活動,可以提供紙本或者掃描進站,接著先詢問客人需不需要介紹,讓客人有選擇自己先看看的機會,避免劈頭就開始問很多問題或者狂推一波,會讓人很想逃走。
  3. 步驟三:服務中
    過程中不用擔心場面太冷,觀察一下客人有沒有主動開話題,或者回話的積極度,如果客人都是「回答你問的問題」後沒了,不會延伸新的話題或反問你其他問題,而且回話的方式都是「對啊」、「嗯」這種,就放過他吧。
  4. 步驟四:服務後
    結束後當然會想要了解客人的感受如何,聊一聊再順勢推一下新活動,或者希望客人當下就預約下一次回訪時間。

    可以請客人加入指定社群(官方LINE、群組等,店家要設計好存量基地)填問卷,填完後給他一個回饋(優惠序號、贈品等等),送出問卷後直接再跳轉到希望給顧客看的最新活動,這時候再告訴他活動的期限或者當下決定會有的額外優惠,如果他有興趣,這時候他就會主動開口想了解了,如果沒有開口問,而是說:「好哦我看看」,那就是沒有要,可以送客了。

 

店家要有一個心態,越想要顧客掏錢,越不要講錢(優惠、活動、折扣),這些話一講出口就是推銷,在顧客決定掏錢之前,有許多功夫要先做足。

 

提供對方適合且需要的服務,有優質的產品力(例如前面說的洗頭很舒服、剪髮技巧很好),這些是應該先顧好的本質,再提供符合顧客喜好的消費體驗(外向者跟內向者喜歡的體驗過程是截然不同的),最後在顧客已經覺得一切都很棒之後,再邀請他也付出一點低成本的回饋(意見表單、加好友、留評價等等)。

 

當這個雙向的互動循環建立完成後,才給出對方感興趣的資訊,這時候就不是推銷了,是一套設計好的行銷流程,且過程中真心在乎顧客的需要,讓業績水到渠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