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體擁抱式:

指的是擁有一份多面向的工作或事業,而你能具備多個頭銜,並在工作中隨時切換不同領域,扮演不同的角色。

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適合集體擁抱式的工作模式呢?

  1. 你希望能從一份工作裡同時滿足金錢、意義與多樣性3個要素。
  2. 你希望你的主要工作能夠完整呈現出你是誰
  3. 當你手上同時有太多彼此不相關的計劃,你會感到焦慮。
  4. 你喜歡各項工作或任務可以同步發展,你只需要關注某個領域,就能大致掌握進度的全貌。
以上傾向有兩個或以上符合,可以繼續往下看看如何運用這種工作模式,讓自己在職涯上更加發揮特質。
現今有許多複合式的企業或職業,書裡稱為「文藝復興型企業」,有別於傳統企業追求單一領域專精獨霸,文藝復興型企業更重視跨界整合,更有創造性。例如提供托育服務的女性共同辦公室、提供自助洗衣設備的咖啡廳…
雖然有些企業認為複合式的經營容易混淆定位,但只要找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品牌信念,這樣的多樣化經營,更能取得市場上的利基點,凸顯自己與其他品牌的差異。
回到個人身上,如何幫自己找出可發展的複合式技能呢?首先拿出紙筆,把你活到目前為止,任何感興趣或曾經投入摸索過的項目全部列出來。不用擔心某個興趣「能否登上台面」,如果有某個興趣讓你感到猶豫不知該不該寫,先寫下來就對了。
接著,幫這個興趣清單作個整理,若有你今後再也不想嘗試的興趣,請刪掉它。相反的,若有某些你一想到就興奮不已的興趣,為它作個記號。
幫興趣進行歸類,例如你有登山、跳傘、露營的興趣,可以把他們圈在一起,歸類為「戶外運動」,歸類的名稱沒有限定,也不用在意好不好聽,只要能幫自己梳理好資訊就行了。
最後,試著把各種興趣互相串連,像連連看一樣,幫自己的技能或興趣交叉媒合,找到適合跨界整合的機會。不用在意有沒有人做過、會不會很奇怪…只要這個主題符合自己的人生「所為何來」,就能進一步評估可行性。
把這些商業創意匯整後,你可以進一步分析這個點子是否有市場需求、符合我們要的多樣性、能夠體現自己想過的人生…等相關問題。當然,如果你發現這個點子已經有某些創新的企業正在進行,也可以試著加入他們的行列。
若還沒有準備好自行發展事業,有些多重潛能者會用某項專業技能,作為加入一間公司的門票,待彼此培養出默契並展現了個人能力後,再爭取其他額外的職責與參與的機會。
對應到我從設計領域跨入行銷領域的過程,用的就是這個途徑。當時我只有設計相關的工作經驗,雖然學了很多行銷相關的知識,但作為一個行銷小白+職場老屁股,我不想選擇直接轉領域領新鮮人薪水的路線,對我來說成本太高了。
因此我找了一家小規模的女包品牌電商,是我喜歡的產業,進公司做內部設計師,這間公司沒有行銷人員,跟多數的小電商一樣,老闆自己就是行銷的那條龍。
而我原先主要負責品牌整體的視覺設計,但我讓自己用最短的時間上手職務內容,並適時在會議中發表自己對行銷活動的想法跟建議,透露出我一直有利用下班時間學習行銷的訊息。
三個月後,主管主動問我願不願意協助公司的行銷企劃(翻譯:幫他減輕工作),這就是我要的,當下立刻答應,此後除了品牌所需的視覺產出,包含官網的行銷活動、社群經營、廣告投放、網紅合作、異業合作等項目都讓我一一掌握,主管也發現了我在溝通表達上的能力,會讓我協助處理較棘手的客訴問題。
甚至他們發現我又有針車、拼布、刺繡這類裁縫的能力,也漸漸讓我提出對包款與花色的設計跟開發。而這也是我加入這個團隊前沒有預想過的,竟然會有把這種玩票性質的興趣用在工作上的機會。
有些人會擔心,這樣不是很累嗎?做更多工作、承擔更多責任、付出更多心力,答案是當然會阿!但對於多重潛能者(沒定性)的我來說,要我每天對著繪圖軟體做一樣套路的圖,會更累。
即使設計本身就是更具有創造性的工作了,但長期運用單一特質,也是會令人感到疲乏的。因此我選擇主動爭取更多嘗試的機會,讓我在同一份工作裡,具備金錢、意義與多樣性3要素。
讓這份工作裡的我,擁有多個頭銜,我可以是設計師、行銷企劃、網站維護人員、客服人員、產品開發…視情況隨時切換不同領域,扮演不同的角色,而這正是集體擁抱式的工作模式所發揮的成果。
附加的好處是,當你在這樣的工作狀態中展現特質,樂在其中,你的職位跟薪資也會比其他同事更倍速提升。因為你不是說一動做一動,也不是被迫委屈工作,你的主管更能看見你的能力,給你相對的回饋。